重度骨量不足内提升不植骨

更新时间:2019-07-02 09:33
       上颌后牙区由于上颌窦的存在,常造成缺牙区牙槽骨量的不足,影响种植治疗。为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许多医师主张行上颌窦提升术结合同期植骨术,获得充足骨量,以保证良好的治疗的效果。尤其是严重骨量不足的患者,常需接受上颌窦侧壁开窗植骨术,恢复足够骨量后,再行种植牙治疗。这样的治疗方式,保证了种植牙的效果。但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手术创伤,明显的术后反应和显著增加的治疗过程。赖红昌教授团队一贯主张通过简单化的原则处理病患,尽可能的降低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针对这一问题,赖红昌团队提出通过创伤极小的上颌窦内提升术且不植骨的治疗方案,同样能够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相关研究结果发表于口腔种植领域权威期刊Clinical oral implants research(2014)杂志上。
       本文为五年前瞻性研究,纳入了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期间于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中心就诊的单个前牙缺失需要进行种植修复的28名患者(13女,15男),平均年龄为40.4岁,旨在评估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技术应用于严重萎缩的上颌后牙区(剩余骨高度RBH<4mm)的长期效果。在口腔种植学发展早期,当RBH<4mm时,通常推荐使用一期上颌窦侧壁开窗植骨术和二期种植体植入技术,以保证种植体的留存率和成功率。然而,随着种植外科技术和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更为简洁的治疗选项被提出。最新的研究显示在保证初期稳定性的前提下,上颌窦内提升也可以在严重萎缩的上颌后牙区获得较高的种植体成功率。在这些研究中,增加初期稳定性的措施包括使用锥型种植体和使用骨结合更快速的种植体表面处理技术。
       我们在总结了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的提出使用Straumann® Standard Plus SLA implants (Institut Straumann AG, Waldenburg, 瑞士)圆柱状种植体在严重萎缩的上颌后牙区也可以获得良好的初期稳定性和较高的种植体成功率。研究指出在严重萎缩的上颌后牙区的情况下,使用上颌窦内提升不植骨技术,五年成功率达到了94.6%,且五年随访时的边缘骨吸收量为1.54mm。我们将种植体的光滑颈部埋入皮质骨0.5-1mm,以增加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虽然这带来更多边缘骨吸收的风险,但本文表明其5年骨吸收程度是可接受的。这表明在炎相比于传统的上颌窦外提升技术,该方法避免了花费更高、创伤更大和疗程更长的复杂手术,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体验。该治疗方法逐渐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认同,并受邀于2015年国际顶级种植学术会议欧洲骨结合大会进行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该治疗技术需要严格控制适应症,任何种植体周围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均是该技术的禁忌症。此外,使用该技术进行种植体植入术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完善的牙周治疗,且在种植修复完成后需要患者定期随访以进行种植体维护。
 

本文链接地址:http://www.laihongchang1.com/research/252.html